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0日 14.8°C-18.4°C
澳元 : 人民币=4.78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2023-11-30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的结尾有句话,是活着的涓生向死去的子君忏悔:" 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这句话,也就是联系上下文——尤其放在鲁迅老道的谋篇布局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中才不嫌别扭。

无爱的人间,这词儿一般人兜不住,单拎出来,像是琼瑶剧的台词或御宅二次元的用语——这大概是陈丹青最反感的那种虚文矫饰的 " 大话 "。

好,在电影《涉过愤怒的海》的最后:小娜在日语老师的面前沉吟良久,终于斩钉截铁地默念出 " 爱,没有 " 这几个字的时候,影片这一 " 豹尾 " 兜住没有?(之后便是黑场 + 导演字幕)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1

从这一幕给予大部分观众心头一击的实际效果来看,还是兜住了:不断升级的暴力场景、高饱和的激烈情绪早已让观众从心神不宁到心力交瘁。这时 " 小女孩眼中的父亲 " 的惊人反转,便像是给愈涨愈高的情绪大坝凿开一道泄洪渠——关键是 " 开闸 " 的时机和方式跟你预想的不同," 无爱 " 这一本来略嫌做作的 " 出口 " 就有了触目惊心、刺穿血肉的力量。

观众的心里 " 见血 " 了,曹保平成功了。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2

只不过,涓生清醒地认识到," 无爱的人间 " 语出他口,是所谓 " 我所给与的真实 "," 无爱 " 的包括他自己。小娜终于认识到人间 " 无爱 " 的时候,也包括她自己吗?

应该是不包括的,这由她的年龄和心智决定。她不会看到自己也不懂爱,更不会意识到:她也构成了 " 无爱的人间 "。

如今,没有观众会再将《涉过愤怒的海》视为一部复仇爽片来看了。可是,我也不想从 " 原生家庭 " 或 " 父权批判 " 的角度讨论它,没什么意思。

这两个命题,对我而言都不是太重要。且看这几年来:无论是斩获奥斯卡的《瞬息全宇宙》,还是合家欢动画片《青春变形记》,台湾电影《阳光普照》《瀑布》《孤味》《美国女孩》...... 或者是枝裕和的电影,围绕的都是原生家庭。

这让我感到疲惫。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3

《瞬息全宇宙》与《青春变形记》中的原生家庭

至于 " 父权批判 ",我不认为那是电影的重点。当然,它可以是解读的方向。

说回原生家庭:

其实当我们在讲起这个词的时候,心里就不免会掠过一丝恨意,甚而被牵起隐蔽的心事。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我们评论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便自然而然站到了 " 被原生家庭影响 " 或 " 被父母伤害 " 过的立场,我们是在仍怀着恨意的基础上去谈它的——也就是不知不觉将自己代入小娜的角色。

就像网上有大量 " 老金并不爱女儿 "、" 这两对父母都在表演爱 " 之类的分析——言外之意是他们实际都不爱子女。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4

我无意加入或反驳这类观点,更不想把别人已经发过的意见换个方式再讲一遍。太多了已经。

说来说去,大概也就是陈丹青下面这段采访中透露的意思:

陈丹青:我真讨厌现在所有当爹妈的 ... 中国总是一代一代自己失败了,就去逼孩子,孩子长大又失败,再去逼孩子,这是愚蠢。

记者:我想你得告诉他们一个让他们信服的理由。

陈丹青:我不想让他们信服,就是到时候你会有报应,非常简单。

想到影片中闫妮骂黄渤的台词没有?" 愿老天报应你 "。当然能意识到这点的人也逃不掉,对着女儿的火化炉下跪,这是老天对她的 " 报应 "。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5

所以,虽然曹保平在银幕上打出 " 唯有父母之爱,才是人的安全岛 " 的 " 中心思想 ",可在我看来,这句话更像是为了给电影所呈现的暴力指数和爆棚的 " 负能量 " 降噪,很突兀地后撤一步,将影片撤回 " 安全岛 " 的权宜之计。因为它和先前表达的内容明明不符:

爸妈不都 " 无爱 " 么、小年轻又 " 不懂爱 "。影片最后所呼唤的 " 爱 " 从何来?

整部电影满溢的情绪和网上沸反盈天的舆论,就像是一个越吹越胀的气球,看着似乎很热闹,可被小娜那枚 " 无爱 " 的针轻轻一扎,便破了。

里面是个空。什么都没有。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6

这时候你又跟我说:咱还是回到气球上来,父母的第一口吹气很重要 ...... 感觉就颇奇怪。

就像以 " 暴起 " 出场、一直暴怒并且擅用暴力的老金,最后却像泄气的皮球一样留在被一望无际的蓝海包围的岛礁,与世隔绝、一无所有的他留下的那个空洞的眼神。

如果你仔细看,这张一贯狰狞的脸上,此刻竟有一丝奇异的微笑。他的愤怒被大海稀释,可他自己对这片再熟悉不过的怒海略感 " 奇怪 "。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7

这一幕,给我带来很大的疲惫感和无力感,使我不想再去针对 " 原生家庭 " 发表长篇大论。

原生家庭之殇固然是影片的焦点,但在聚焦的过程中我发现:焦点之外人性固有的、本能的黑暗面和破坏力量,这些影影绰绰的背景才构成了影片那幅悲惨的人生图景。抛去孰是孰非的无休争论,单凭人的利己本性就能招致悲剧。

所有人都被困孤岛、所有人都很可怜、所有人都自作自受。

——这才是电影希望我们透过原生家庭之殇意识到的更为深刻的东西。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8

走出影院,我考虑起这样一件事:大部分人之所以对小娜的遭遇感同身受,甚而抹上几滴同情之泪(我观影的场次有很多观众都哭了),固然是为这个角色如此懂事、善良却因自身的性格障碍落得如此下场而伤心,也跟曹保平选择的依据日志来回溯生平的叙事策略有关。

——即 " 反转 " 为 " 感动 " 起到了很大的加成作用。

接下来想谈深一点:

当一件 " 事情 " 客观发生后(比如自杀),对这件事的认知和感受是由主观的人来完成的——我把这个过程称作 " 事实 " 的诞生,所以不同人眼里的 " 事实 " 不尽相同。

老金拿着 " 证明 " 小娜是他杀这一 " 事实 " 的证据——那条性爱视频,强迫景岚看,景岚说 " 事情不是这样的 ",老金道 " 闭嘴吧你 "。视频记录的是一件 " 事情 ",而两个人看到的却是两个 " 事实 ":1. 这是性侵;2. 这是自愿。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9

如果有无数多的人,那同一件 " 事情 " 便有无数的 " 认知和感受 ",即无数个 " 事实 "。或者,我们换种更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对 " 事实 " 的无数诠释。

所以真正的重点是:我该怎么诠释。" 诠释 " 本身,就暗含着态度、立场、价值和判断。

在李苗苗眼里," 事实 " 是 " 为什么不是小娜利用他 ",站在他的角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除非你一口咬定这个 " 天生恶童 " 压根就不算人类,不配介入和描述 " 事实 ",但是曹保平导演是这意思么?那他让这么一个 " 不算人 " 的东西最终获救,岂不太 " 毁三观 "?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10

恶童也有忧郁敏感的人性一面

千万别将以上的话理解为替恶人 " 翻案 ",我是说:一件 " 事情 " 怎样被讲述,就会带给人怎样的 " 事实 "(与此同时必然省略其它 " 事实 "),人就会怎样被感动。

比如电影这件事情:

能不能将影片的 " 反转 " 再反转过来,换个方法把这件事情重新讲一遍呢?

当然可以。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11

如果电影前半段的叙事主体并不是 " 千里追凶 ",而是 " 日本求学 ",如果伏笔并不是女儿的感情经历,而是女儿眼中的父亲,最后的 " 反转 " 是老金将她一手拉扯大、为了凑学费在海上起早摸黑、辛苦作业,那这个故事的效果又会如何呢?

观众的 " 感动对象 " 就会发生偏移:从小娜变到老金。

本来,就有一些观众因为小娜的歇斯底里和 " 生活混乱 " 而感到不满,如果采用时间顺序来详尽展现她在两段感情中的所作所为,其 " 无理取闹 " 的人格障碍一面会更加被放大,这会直接影响到你对这个人结局的同情。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12

如此一来,在 " 新故事 " 的前半部分,老金只作为日记上记录的那个 " 混账 " 父亲出现:对女儿暴躁粗鲁、不会关心、一贯漠视、" 害 " 她钻进壁橱 11 天见不着太阳 ......

结果亮出的 " 反转 " 是:原来是李苗苗气得小娜自残,他的见死不救才直接导致后者身亡," 混账 " 父亲不惜千里追凶 ......

而影片最后给出的回忆画面是:父亲为赚更多钱养女儿,在海中一困 11 天,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看到女儿无恙后露出欣慰的笑容 ......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13

就问你:以上所言,是不是同一件事情?但这么一讲,事实就 " 变 " 了。

真要这么拍,小娜的形象至少不比现在的老金 " 完美 " 多少。

父亲是没看到女儿在壁橱中画太阳。那女儿是不是同样也没有为父亲着想过:11 天,他在茫茫大海上经历了什么?父亲会不会遇险?

父亲没真正关心过女儿,女儿真正关心过父亲么。

你可能会说:小孩子当然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呀!但父亲作为大人,不应该!那好,女儿长大成人后,反省过她对父亲的看法和经历的一切吗?

或者你还会说:错!是父亲 " 不爱 " 女儿在先,教出了有人格障碍的女儿,女儿才 " 不爱 " 父亲,你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

我不喜欢进行这种不停溯源的思考。我不关心因果,我只看结果。强调 " 因果 ",那就意味着还是要给血缘亲情 " 算算账 ",而我只看 " 一样 " 的最终结果。

——女儿一样不爱父亲,在她眼里,父亲 " 死 " 得更早。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14

别误会我的意思:不是我更同情、更理解父亲一角,更不是我想为 " 父权 " 张目。我是觉得目前 " 老金不爱女儿 "、" 两对父母都没爱 " 这种分析方式不对路。

——这绝不是曹保平想要的 " 单方面总结论断 "。原生家庭总是双方构成的,不存在绝对 " 无辜 " 的一方。

" 无爱 " 的话太轻佻、也不公平,我们可不是鲁迅,兜不住。

总不能警察、景岚说老金 " 不爱女儿 ",他就真不爱吧。那是角色,我们的认知,总该比影片中疯癫的人物更高。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15

老金还是爱女儿的,不然他就不会在墓地忏悔。女儿也是爱父亲的,不然她也不会对父亲造成的伤痕念念不忘——没有爱,哪来的恨?

曹保平也说:" 我觉得老金还是爱女儿的,但只是基于伦理和血缘上的爱,不是一种发自真情实感的爱,这才是原生家庭施加于孩子的伤害。"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16

我完全同意。

不过,跳出原生家庭的框框,我想从更广泛的人性角度去谈影片中的 " 爱 " 或 " 无爱 "。

——那就是,在任何一段关系中," 我 " 都不能太大。

就像总被拿来说事的这段台词:全獾子岛的人都知道,她是我老金的女儿!我老金的女儿给人糟蹋了,这是个笑话你知道不?我这辈子不就活个女儿么,这个小杂种,我一辈子毁他手里去了。我不弄他!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17

怎么看这段话?现在要么说这是 " 不爱女儿 " 的证据,要么说这体现 " 父权思维 "。没那么复杂,这是男性更易陷入的那种自吹自擂和自我标榜——其核心在 " 自 "。所以你数数,这段话中有多少个 " 我 "?

整部电影当中,就数老金最爱说 " 我 ":哪怕当他面对女儿的尸体," 我没办法把她跟我女儿联系在一起 "。女儿之死都没有妨碍他给初来乍到的 " 我 " 留下张自拍。

别看只是个暴躁易怒的大老粗,他的 " 我 " 实在太大。

就因为他的 " 我 " 太大,所以他并没有意识到带女儿跑步、教女儿学游泳、把毛巾盖在女儿脸上是有问题的。" 我是为你好 "。" 我拼了命地赚钱养你,没几个父亲能做到吧!"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18

船被海警拦下,他的 " 我 " 都不会考虑 " 我违法了 ",而是 " 你敢动我的船、弄你!"

——这场开幕戏,恰恰是他不会考虑 " 私刑违法 "," 你敢动我女儿,弄你!" 的正剧预演。

其他人的 " 我 " 也不小。

李苗苗这个始终处于 " 巨婴 " 阶段的人就不说了:让你们不带我去日本(所以他无意中打掉奶奶的氧气罩)、让你们给我离婚(所以他炸青蛙)、凭啥不让我继承家业(所以他造成妹妹瘫痪)...... 全是 " 我 "。

绝对的自我中心体现在对景岚的那声哭诉:" 妈咪,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19

其实小娜也是一样:" 喜欢太阳,喜欢榻榻米,喜欢感冒的声音、地铁关门的一刻、男女相爱的味道 ......" ——说的都是 " 我 " 的感受。

正因为从小到大 " 我 " 的需求被反复漠视、" 我 " 的情感被不断压抑,小娜才会深陷自卑并极度缺乏安全感。这就导致成年后的她对 " 爱 " 过度索求,她不理解但深深羡慕着自己从未感受过的 " 爱 ",她不知该如何正确地拥有它。

她的 " 我 " 与 " 他人 " 之间的界限一直模糊不清," 拿起就不能放下 " ——当那个小小的 " 我 " 反弹并膨胀到这种程度,便势必只能崩溃和毁灭(不论其成因多么令人同情)。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20

这两个同属人格障碍的孩子,他们的 " 我 " 比父辈还大。

再说说顾红、李烈和景岚。

顾红是在逃避承认 " 不负责任的我 "(所以,当老金说出 " 你没资格跟我说话,小娜当年跟的是我不是你 " 时,她立即就哭了),她的 " 我 " 需要找到一个 " 替罪 " 的出口,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她说:" 金陨石,你真不是个人!" ——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 我是好母亲 "。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21

李烈同样也在为 " 不负责任的我 " 寻找借口:就算我没管教好你,有失一个父亲的责任,可你害死奶奶、害惨妹妹,我早都不欠你了!你个该死的逆子!

——这就是当老金揭穿其过往时他暴怒而起的原因:我没有错!全是他的错!你跟我说什么?

相较而言,景岚是所有人中 " 我 " 最小的,她的 " 我 ",真的全靠儿子支撑:不管你做过什么、你变成什么人,你都是我的儿子。能让内心强大兼老谋深算的景岚崩溃,只有当她听闻儿子的死讯时(其实李苗苗并没有死,她误解老金的手势为抛尸入海)。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22

不过,上述这堆 " 我 " 的分析也只为更好地理解角色,不是本文想讲的重点。

重点是:不管 " 我 " 大 " 我 " 小,总归还是以 " 我 " 为出发点的,最简单的:父母总归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了孩子离婚。

这就是之前讲的,单凭 " 人的利己本性便能招致 " 的悲剧:

离婚其实无可厚非,但这会影响到子女;而子女的愤怒,则会反噬他们自身——大家大概都忽略了,首先 " 涉过愤怒的海 " 的,不是老金,而是小娜和李苗苗(东渡日本),可他们非但没有到达 " 彼岸 ",还被愤怒所摧毁。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23

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中的悲剧,由所有人的 " 我 " 共同浇筑而成。越在乎 " 我 ",就越悲剧。

这是人性的悲剧,也是这个世界的悲剧。" 天降鱼雨 " 是什么意思呢?想想《木兰花》中的青蛙雨吧,每个人都要赎罪。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24

我严重怀疑这一幕参考的就是《木兰花》

不要再纠结于 " 谁爱谁不爱 ",对于什么是 " 爱 ",阿尔 · 帕西诺在《魔鬼代言人》中有段台词:

不要再骗自己了,我早叫你好好照顾你的老婆。我是怎么说的?—— " 大家都会谅解的 ",我是这么说的吧!结果你怎么回答?—— " 知道我怕什么吗?约翰,我放弃这案子,而她病好了,我会为此而恨她 ...... 凯文,这就是人性。自私自利,是人性的麻醉剂。你并非不爱玛丽,凯文。只是你另有所爱更甚于她。那就是你自己。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25

1997《魔鬼代言人》

这话不止适合《涉过愤怒的海》所有人,也适合,所有人。

所以那些如火如荼的讨论,什么 " 父母无爱 "(看起来还像 N 年前 " 父母皆祸害 " 的那套论调)、" 男人没有爱 "(因为都活在 " 父权思维 " 里)的讲法,大概是过于在乎 " 我 " 的感受兼把 " 我 " 想得太好了,影片中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看到这,怕是会有人愤怒:呸,作者又是什么好人吗!

——不是。

这个回答,有助于 " 涉过愤怒的海 "。

回到本文这个充满正能量的标题:有个办法,能帮人 " 涉过愤怒的海 "。

什么办法?——那就是承认自己也 " 不好 "。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26

毕竟 " 无爱 " 这个词,一说出来就容易让人动气:每个人都喊孤独,可这又是个 " 无爱的人间 ",怎不让人愤怒?怀着这样的愤怒,还怎么 " 过海 "。

这个时候,如果能像老金看到日志般惊醒:原来自己也无爱。大概就 " 大彻大悟 " 了,就能试着 " 涉过愤怒的海 " 了。

有个办法,能帮人“涉过愤怒的海” - 27

...... 然后抵达虚无之海。

或换个词儿,别说这种虚文矫饰的大词。

——无聊之海。

但 " 无聊 " 也算办法么?没关系,还有办法。

叔本华有个著名的 " 钟摆说 ",大意是人生如钟摆,钟摆的这头是欲望,钟摆的那头是满足。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所以人生就只在痛苦与无聊中摇摆。

想想看:愤怒作为人类的原始情绪,其定义就是 " 愿望无法达成或达到目的的过程受阻时引起的紧张和不快 ",如此说来,愤怒可不就是痛苦么。

所以,叔本华的办法是:在 " 愤怒之海 " 与 " 无聊之海 " 中来回游 ......

当然,或许还有第三个办法:慈悲。

或换个词儿吧:宽容。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