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31日 9.3°C-12.7°C
澳元 : 人民币=4.8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全面封杀!好莱坞破大防了

2023-10-13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今天聊的,应该是 2023 年最离谱的片子,没有之一。

影片由《小男孩》导演亚历杭德罗执导,《疑犯追踪》" 李四 " 吉姆 · 卡维泽主演。

2015 年立项,2018 年拍摄。

好不容易拍完,却没有好莱坞大厂愿意投资发行。

历时 5 年,通过互联网众筹,才终于登上了银幕。

吉姆 · 卡维泽

没人想到,就是这样一部没钱、没名、没大牌的小破片,

竟然在好莱坞暑期档一炮而红,炸出了万人空巷的效果。

烂番茄爆米花度 98%,豆瓣开分 8.0。

1450 万美元成本,斩获 2.3 亿美元全球票房。

堪称" 影史最成功的独立电影 "。

全面封杀!好莱坞破大防了 - 1

聊到这,你可能以为这不过是又一个草根逆袭童话。

那么后续发展,会让你发觉它更像美国恐怖故事——

与市场的火爆相比,是主流媒体的全面哑火。

或是对本片刻意回避宣传,或是群起而攻之疯狂批评。

一向来者不拒的影院,也突然对票房不 " 感冒 "。

大量观众进场后被告知拷贝失效或空调故障,只能看别的影片。

一时之间,阴谋论四起。

有人说,它题材敏感,美国人破了大防。

有人说,它得罪政府,遭到了全面封杀。

究竟是怎样的片子,能够引起如此争议?

今天聊聊——

「自由之声」

Sound of Freedom

2023.7.4

全面封杀!好莱坞破大防了 - 2

自由背后

一切,我们从电影开始聊起。

《自由之声》由前美国国土安全部特工提姆 · 巴拉德的真实经历改编。

目前,他是国际反人口贩卖组织 " 地下铁路行动 " 的创始人。

吉姆 · 卡维泽和提姆 · 巴拉德

电影剧情,主要围绕提姆的真实经历展开。

多年来,提姆作为美国联邦特工,抓捕过数百名恋童癖。

但是,他从来没拯救过一个流落国外的孩童,这令他备受煎熬。

全面封杀!好莱坞破大防了 - 3

直到一次,提姆误打误撞混进恋童癖圈子,营救出一名哥伦比亚男孩。

这场" 钓鱼执法 "的经历带给他启发。

提姆决定辞去工作,前往哥伦比亚。

他和他在当地结识的团队,建立起一家" 儿童色情俱乐部 "——

以 " 服务有钱变态 " 为幌子,诱捕人贩子,营救被拐卖的儿童 ……

剧情简介可以看出,电影故事并不复杂。

电影表层,显然是好莱坞 old school 个人英雄主义犯罪片。

和《飓风营救》《惊天营救》类似,

一个美国孤胆英雄,闯入异国龙潭虎穴,营救无辜孩童。

不同之处在于《自由之声》没有那么多动作、暴力。

主人公,不开挂,不装逼。

他会为了争取打拐资源,低三下四和美国官僚打交道。

他会为了诱捕人贩,佯装恋童癖和黑帮人渣称兄道弟。

他更像凭借一腔热血和老辣经验,与恶势力斗智斗勇的平凡英雄。

与表层相对,影片的核心其实是宗教元素。

这里的宗教元素,并不是《耶稣受难记》那种大剌剌地传教;

而更像《血战钢锯岭》,以台词或情节潜移默化暗示普世价值。

于是,你能看到主角不经意引用《马可福音》来威胁恋童癖;

会看到主角以" 上帝的孩子不是商品 ",作为铤而走险的理由。

坦率地讲,电影的宗教元素,槽点多过看点。

主角和人贩斗智斗勇,一路过关斩将,全靠敌蠢我精,如有" 神 "助。

抛家舍业营救孩童的动机,通通语焉不详,只靠笼统的" 信仰 "解释。

尤其结局,提姆突然画风一变,只身闯入南美丛林暗杀恋童军阀。

情节神话化,角色圣人化,离谱。

当然,本片脱颖而出,靠的不是犯罪类型或宗教元素,而是 " 打拐 " 题材。

这是一个好莱坞很少拍摄,常常被自觉回避的题材。

因为它太过不堪入目,太过耸人听闻,似乎更像 " 民间传说 "。

《自由之声》捅破窗户纸,强迫观众了解并走近现实的黑暗面:

儿童拐卖是蔓延速度最快的国际犯罪,它距离我们从不遥远。

电影中,以真实事件为依托,抽丝剥茧地编排儿童拐卖的犯罪网络:

人贩子如何诱拐儿童,如何虐待儿童,如何贩卖儿童 ……

无数个令人心碎的贩童故事,在情节里交织、回响。

其中,并没有剥削儿童苦难,通过猎奇画面煽动观众的泪腺;

正相反,他以冷静克制的刻画,勾勒出暗流涌动的现实罪恶。

跟随主角的营救视角,观影过程如同过山车般,同情和愤怒的情绪贯穿始终。

不论是否为人父母,总能够对受害者亲属的绝望以及主角的热忱而感同身受。

从这点上来讲,尽管电影或许有点过誉。

不过,冲着题材的情感冲击力和残酷现实的警示意义,值得一看。

混乱之声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人畜无害的电影,会遭受如此的争议?

聊到这个,首先要科普一个团体,QAnon。

QAnon 起源于 2017 年,是一伙阴谋论团体。

他们的核心理念,是美国政府内部存在一个由撒旦信徒、食人魔以及恋童癖组成的 " 深层政府 "。

只有特朗普可以用他的秘密计划与深层政府战斗,将正义归还于老百姓。

近些年,QAnon 活跃于互联网,时不时爆出逆天阴谋论。

比如说,他们声称深层政府一直在绑架并折磨儿童,以榨取他们的 " 肾上腺素红 "。

这种化学物质,能够让人长生不老 ……

不难怪,官方将其定义为" 特朗普狂热信徒组成的互联网邪教 "。

可是,《自由之声》和 QAnon 有啥关系呢?

一方面,批评者认为电影剧情,和 QAnon 阴谋论不谋而合。

影片中明确提及了" 美国高管在泰国经营儿童色情俱乐部 "的真实事件。

并且,主角营救儿童过程,美国政府主要以处处掣肘的负面形象为主。

由此,他们认为影片是在暗示政府高层参与,或最起码默许了拐卖儿童,有煽动 QAnon 阴谋论的嫌疑。

另一方面,则在于影片主创。

主演吉姆 · 卡维泽,曾在采访中表态支持 QAnon 的 " 肾上腺素红 " 阴谋论。

电影原型提姆 · 巴拉德,就更可疑了。

他不仅多次在公共场合支持 QAnon 阴谋论;

而且他的 " 地下铁路行动 " 也爆发了大量丑闻。

媒体调查发现,他宣传的打拐行动存在夸大、误导的嫌疑,且财务涉嫌欺诈。

更奇葩的是,今年年初,提姆遭到 7 名女员工的性侵指控而引咎辞职。

据称,他常以 " 不惜一切代价营救孩子 " 名义,强迫员工和他扮作夫妻,一起洗澡、上床。

质疑铺天盖地,导演亚历杭德罗有口难辩。

他无辜地表示:批评者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电影的起源。

要知道,片子 2015 年就立项了,2018 年拍摄时 QAnon 还没啥名气。

强行和 QAnon 捆绑,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亚历杭德罗

辩解是苍白的。

伴随电影争议发酵,逐渐引起了舆论失控——

政客把电影当作政治筹码。

特朗普、梅尔 · 吉普森等右翼人士,主动站队声援《自由之声》。

以主持放映活动名义,吸纳更多政治资本。

媒体把电影当作批判的武器。

影片放映结束,有个片尾彩蛋。

吉姆 · 卡维泽出镜,号召观众多买几张电影票,让穷人也能了解儿童拐卖。

媒体抗议,这分明是 " 道德绑架 ",剥削观众的同情心。

毕竟,票房收入可都进了片方腰包,而不是用来营救被拐儿童。

更有甚者,他们扒出影片的众筹投资者之一,就是实锤的恋童癖——

这片子拍的,不是贼喊捉贼吗?

QAnon 把电影当作迫害的证据。

如开头提到的,大量观众遭遇放映事故,造谣电影遭到资本封杀。

尽管,片方主动澄清,只是误会一场,撇开了院线责任。

但是 QAnon 却对此置若罔闻,把这当作被主流媒体打压的证据。

" 主流媒体破防了 "

至此,《自由之声》已经演变成一场好莱坞文化战争的闹剧。

它是美国政坛党同伐异的战场,是阴谋论魔法对轰的牺牲品,

是意识形态对立冲突的焦点,是精英和观众上纲上线的武器 ……

唯独,不再是一部电影。

只是电影

实际上,只要你花时间看完《自由之声》。

你会发现,它无关政治映射,更和阴谋论八竿子打不着关系。

它讲述的是一个男人,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孩子回家的故事。

它揭露的是这个时代最重要、也是最恐怖的拐卖儿童犯罪。

它关注的是数以亿计,正在遭受拐卖威胁的孩子。

孩子,孩子,还是孩子。

一部本该扛起现实责任的电影,结果,淹没在了花边绯闻。

作为身处对岸的看客,不知道该笑还是该摇头——

我总相信,电影,只是电影。

而不应该是政治的玩具,分裂的工具,仇恨的面具。

作为影迷,也只能祝愿这样的闹剧不会再重复上演。

不要让 " 自由之声 ",发不出自由之声。

(自由之声)

监制:探长

Supervisor: Tanzhang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