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3日 4.7°C-9.1°C
澳元 : 人民币=4.82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盛世华章·展品赏析 | 温州博物馆藏织绣精品·服用篇

2022-11-10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织、绣的共通点,就是将自然景观、动植物、人物形象、社会场景等图像或文字跃然各类织物上,在悠长的历史积淀下,这些精美的手工艺术,成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独特载体。《盛世华章——温州博物馆藏织绣精品展》目前正展出中,将通过系列推文带领大家深入赏析、解读部分展品。

↓点击了解展览详情

装饰实用物品是织绣最原始的作用。从冠帽、上衣、裙裤、鞋袜至各类随身佩挂的荷包、扇袋等佩饰,自古而今几乎所有的服饰品类都采用过织或绣的工艺。除了实用、装饰,这些载体往往还有标识身份、显示地位、传情达意的功能,在各地风俗时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期以两件展品为例解读。

白粉地绣蝴蝶花卉镶边女缎袄

年代:清 工艺:刺绣

这件馆藏女袄为白粉地妆花缎面料,领口镶如意云头形造型云肩,襟、下摆镶滚黑绸地宽刺绣花边,左右两侧开禊的顶端也以如意云头装饰。黑色镶边处满绣五彩蝴蝶和各种折枝花卉,用“蝶恋花”这种纹样题材表达美好、吉祥的寓意。整体配色淡雅、端庄。

云肩是由披在肩上的衣物或饰物发展而来的服饰部件,历史上有“披肩”“肩披”“搭肩”等称呼。目前,能考证到的“云肩”一词最早在金代才第一次出现。历史上的云肩穿着有两种形式,一是作为独立造型的服饰品披在肩上,作为礼仪性的服装为皇家贵妇穿用;另一种是做纹饰绣缀在袍服上,与袍服合为一体。它由云肩演变而来,代替云肩的装饰功能,但与云肩又有不同之处。穿戴云肩可以护衣领,使衣服胸前不沾油污,且云肩最初要求与服装一色。而领口装饰性云肩颜色使用与衣身有着强烈的对比,以装饰为主要目的。

这件清代女袄上的云肩就是直接缝制在领部的装饰物。领口前后以四大四小八个云头穿插排列而成。前后的分布面积基本一致。袄底色为白粉色,云肩和衣襟镶滚采用对比强烈的黑色。领口靠近人脸部,领子周围华丽的装饰更容易将人的视线吸引至面部,衬托女性姣好的容貌。

如意云头是由两个对称的涡旋勾卷线条组合而成的类似于心形的纹样。心形近似于三角形,有着稳定之感,勾卷的线条极具动感,一动一静,完美融合。这种纹样形式在唐代后开始大量使用,在建筑、瓷器、金银器、织物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据沈从文先生考证,隋代敦煌观音像、唐代壁画中的吐蕃贵族妇女、南唐舞俑肩上都可看到如意云头形的肩饰。故宫博物院藏的五代南唐时期陶彩绘女俑、浙江省博物馆藏的北宋太阴天子彩塑立像上都可以清晰见到四合如意造型的云肩。

南唐陶彩绘女俑上的云肩

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作为饰物的如意云头形云肩在元代开始大量使用。到了明清时期,装饰华丽,穿着人群也更为宽泛,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都有穿着使用,菩萨造像也常使用如意云头云肩。

北宋·至道二年彩塑太阴天子供养立像

浙江省博物馆藏

早期的云肩是汉族妇女的专用服饰,且有专门的等级制度。清代中后期,云肩的发展达到鼎盛,披戴的女性人群也逐渐多元化,伶人、妃子、小姐、贵妇、民间婚嫁女子等均可佩戴。而随着近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变,传统服饰日渐式微,云肩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只在特定礼仪场合穿着的服饰品,如婚礼中新娘的配饰,舞台戏剧表演的服装道具,民国时期有些孩童的围涎也会制成云肩样式。

除了领口,如意云头纹装饰位置还有衣襟、衣角、摆衩等。传统服饰的衣襟有斜襟、琵琶襟、对襟、一字襟等,如意云头一般装饰在斜襟和对襟衣物之上。斜襟如意云头饰于衣襟尾部与衣身侧面扣合之处,多以半个的形态出现。也有在衣襟上靠近领子部位装饰的。装饰于衣服边缘的如意云头可以保护衣物,减少磨损,也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服装上的如意云头装饰工艺也多种多样,比如镶绲、刺绣、挖云、盘花等。晚清民国初女上衣上的如意云头常有小巧的刺绣以增添装饰感,刺绣技法有平针绣、打籽绣、锁绣、盘金绣、接针等。其中,蝴蝶纹样是最有代表性的纹样,各年龄穿着的如意云头纹服饰都有出现蝴蝶装饰纹样。这也许与清代满族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满族信仰萨满教,萨满教中蝴蝶具有“送子”神力,大量应用蝴蝶图案,是祈望繁衍昌盛,子孙满堂,后继有人。

寿字纹缂丝椭圆荷包

年代:民国二十四年工艺:缂丝

这件温州博物馆民国时期寿字纹缂丝椭圆荷包为典型的清代至民国男士佩戴荷包。外圈纹样以“三蓝”色缂制海水江崖纹样,每面中心缂制三个“寿”字,寓意长寿吉祥。上端有较宽的暗红色吊带,抽口两侧用串有粉色碧玺的同色垂带装饰。缂工精细,配色稳重,使用时在腰带上垂挂佩戴。

荷包在辞典中的释义是“随身佩戴的小囊,用以装钱或其它零星物品之用。”然而,“荷包”之物名却是宋以后才普遍流传使用的。在生产力尚未发达的古代,装饰精致的荷包佩戴者多是上层阶级。此时的荷包除却实用,还具有一定的礼仪功能,体现佩戴者尊贵的身份。

《诗经·大雅·公刘》云,“乃裹餱粮,于橐于囊”,这是民间佩囊之习的早期记载。唐代称荷包为“香囊”“荷囊”,唐朝经济繁荣,丝织业发达,刺绣品应用普遍,唐代妇女尤其喜欢佩戴荷囊,蹙金便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刺绣在荷囊上的工艺。唐代画家阎立本《步辇图》中都能清楚地看到少数民族人物的腰上挂有荷囊。宋代称荷包为“香袋儿”,随着使用的频繁和使用阶层的下移,其标识身份的礼制观念淡化,后来多用于民俗礼节之中。于是“荷包”一词正式取代了其他名字而流传开来。明清以后,“荷包”已成为民间通用的称谓方式。

清道光·石青色缂丝吉祥如意纹椭圆荷包,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于网络

荷包作为人们相互馈赠的礼物,蕴含的审美价值与民俗寓意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因此佩囊之习长久不衰。尤其在清代满族入关后,满人有佩囊的传统,佩带荷包也成为一种风尚,并一直沿袭至民国初期。

▏来源:温州博物馆

▏版式:郑静

▏审核:李刚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