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1日 8.4°C-11.7°C
澳元 : 人民币=4.83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从1000万减少到1914只,这种蝴蝶正在大量消亡

2022-07-22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最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迁徙型的黑脉金斑蝶( Danaus plexippus plexippus )首次被列入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过去几十年间,尽管蝴蝶守护者们尽了很大的努力,黑脉金斑蝶数量还是在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其中,黑脉金斑蝶北美西部种群灭绝的风险最大,从 1980 年代的 1000 万只减少到2021年的1914只,种群数量比过去减少了 99.9%;数量较多的北美东部种群从 1996 年到 2014 年减少了 84%;以冬季从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迁移到整个美国和加拿大的夏季繁殖地而闻名的本地种群,在过去十年中减少了 22% 至 72%。

IUCN 红色名录现在包括 147,517 个物种,其中 41,459 个濒临灭绝。

IUCN 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 (Bruno Oberle)在一份声明中说:“今天的红色名录更新凸显了自然奇观的脆弱性,比如迁徙数千公里的黑脉金斑蝶的独特景观也面临威胁。为了保护丰富多样的自然,我们需要有效、公平管理的保护区,同时果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和恢复生态系统。”

在北美洲,没有哪一种蝴蝶比黑脉金斑蝶更有名。这种体型硕大的斑蝶,在北美和南美的北部广泛分布,它们有着极其醒目的亮橙色翅面,粗黑的翅脉将橙色衬托得更为明显,谁看见都能认出它是黑脉金斑蝶。

黑脉金斑蝶。|三蝶纪

早在1758年,分类学鼻祖林奈就在《自然系统》里描述了黑脉金斑蝶,并将它的学名定为 Danaus plexippus。 1874年由美国昆虫学家塞缪尔·斯卡德(Samuel H. Scudder)给它取了英文名monarch butterfly,monarch意为君主、君王,据说是为了纪念荷兰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因而黑脉金斑蝶的名称还被翻译为君主斑蝶、帝王蝶。

黑脉金斑蝶的一生

与其他蝴蝶一样,黑脉金斑蝶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雌蝶常常将卵产在幼虫的寄主植物马利筋属植物( Asclepias ,统称乳草,英文milkweed)的幼叶下方。它们的卵是乳白色,形状为一头尖的长圆形。

黑脉金斑蝶卵。|Lorie Shaull / Flickr

卵经过3~10天后会孵化出幼虫,幼虫出生后就以马利筋植物的叶子为食。马利筋属植物全株都含有剧毒的强心苷[gān],人若是误食可以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有死亡风险。

然而黑脉金斑蝶的幼虫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发展出了独特的能力,不仅吃了叶子不会中毒,还能把马利筋属植物的毒素贮存在体内,作为化学武器防身。黑脉金斑蝶的幼虫体色黄、白、黑相间,花纹十分醒目,这是一种警戒色,告诉捕食者“别惹我”。黑脉金斑蝶有毒护体,吃虫的动物自然对它敬畏有加,不敢随意取食。

黑脉金斑蝶幼虫。|Victor Korniyenko / Wikimedia Commons

幼虫经过四次蜕皮后化蛹,它们的蛹颜色青绿,倒垂在植物下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蛹的颜色会慢慢变深。数周后,蛹的表皮开裂,成虫的头部和身体从旧的表皮渐渐钻出,直至翅膀充血变硬,可以自由飞行。

黑脉金斑蝶蛹。|Kimberly Smith / Wikimedia Commons

黑脉金斑蝶成虫鲜艳的颜色,也拥有显示“有毒”的作用,它的实力和样貌,吸引来了“山寨产品”,如俗称副王蛱蝶的黑条拟斑蛱蝶( Limenitis archippus ),和分布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的虎斑蝶(Danaus genutia)。

黑条拟斑蛱蝶与黑脉金斑蝶外表极其相似,但没有毒性,依靠拟态黑脉金斑蝶骗过天敌,逃脱被捕食的命运。|三蝶纪

虎斑蝶(图一)和黑脉金斑蝶(图二)比较,可见黑脉金斑蝶的翅膀尖端有大白点。|三蝶纪;Armon / Wikimedia Commons

千里追踪,一生寻蝶

黑脉金斑蝶有两个亚种,最著名的是分布于北美的、具有长距离迁徙行为的指名亚种( Danaus plexippus plexippus )。黑脉金斑蝶的另一个亚种( Danaus plexippus megalippe )由德国昆虫学家雅各布·赫伯纳(Jacob Hübner)在1826年最早描述和命名,这个亚种并不会迁徙,主要分布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及乔治亚州以南,遍及加勒比海及中美洲,直至亚马孙河。

不同于其他蝴蝶,迁徙型的黑脉金斑蝶( Danaus plexippus plexippus )就像昆虫界的候鸟,每年秋天会结成大群飞往温暖的南方越冬,到了春天又往北回迁。每年10月,在加拿大会有1.5亿只黑脉金斑蝶聚集在一起,开始长达五周的迁徙,迁徙速度最高可达每小时50公里,行程可达5000公里。

最终,它们到达了墨西哥的马德雷山区,聚集在这里过冬、取食和繁殖。这是一场异常壮观的集会,让层林尽染的不是变红的树叶,而是橙色的黑脉金斑蝶。据统计,在黑脉金斑蝶聚集的山林,几棵大树上竟可以聚集300多万只蝴蝶。

墨西哥的埃尔罗萨利奥(El Rosario)保护区,树上像黄色枯叶一样的东西,是无数停在枝上的黑脉金斑蝶。|张辰亮

它们休眠过冬,然后在明年春天开始北归,在途中进行繁殖,老一代蝴蝶死去之后,它们的子女会接替它们踏上归途——没有一只黑脉金斑蝶能独立完成全程来回,这场浩大的迁徙,是几代蝴蝶共同努力完成的。

最早开始研究黑脉金斑蝶迁徙的学者,是加拿大昆虫学家弗雷德·厄克特(Frederick A. Urquhart),他从小就对黑脉金斑蝶充满兴趣,想要搞清楚它们冬天都去了哪儿。1937年,他开始开展黑脉金斑蝶迁徙路线的研究,他还成立了蝴蝶迁飞学会,召集了数千名公民志愿者参与标记和追踪黑脉金斑蝶的活动,这是北美规模最大、公众参与最广的科研活动之一。

埃尔罗萨利奥保护区,天空中飞舞着黑脉金斑蝶。|张辰亮

经过多年追踪,弗雷德和志愿者们大致搞清楚了黑脉金斑蝶的迁徙路线:从加拿大、美国东北和中西部向西南越冬迁徙。但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与墨西哥接壤的地带,黑脉金斑蝶消失了。这些蝴蝶去了哪儿呢?

1972年弗雷德的妻子请求墨西哥的志愿者参与追踪黑脉金斑蝶的栖息地。居住在墨西哥的美国人肯·布鲁格和妻子,花费2年多,在墨西哥中部的米乔坎州(Michoacán)苦苦寻觅,终于在1975年找到了聚集在墨西哥高海拔山区森林里,数以千万计的黑脉金斑蝶。肯将这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反馈给弗雷德。

黑脉金斑蝶。|三蝶纪

次年,65岁的弗雷德登上了肯发现黑脉金斑蝶群的山林,见到了聚集在山谷,将树枝都压弯了的黑脉金斑蝶群。那一刻,他解开了毕生的谜题,完成了多年的夙愿。在斑蝶群中,弗雷德发现了一只身上标记有编号“ps 397”的蝶,它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志愿者标记的,用了2个月飞行了3000多公里,才到达墨西哥。

埃尔罗萨利奥保护区,采食花蜜的黑脉金斑蝶。|张辰亮

弗雷德逝世于2009年,他的一生都献给了黑脉金斑蝶的研究,留下了四本书和大量的论文,也影响了大量青年研究者走上“逐蝶之路”。

守护史诗之旅

黑脉金斑蝶在墨西哥的主要聚居地有14处,占地562万公顷。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受到了墨西哥政府的高度重视。在2008年,黑脉金斑蝶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受到了严格的保护。而今,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每年秋冬,黑脉金斑蝶的聚集地都是当地生态旅游的热门景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迁徙途中总是充满了意外和障碍,许多蝴蝶因此丧生,最终到达越冬地的蝴蝶也要面临环境的压力,比如反常的天气和栖息地环境的变化。因此,尽管黑脉金斑蝶的总数很多,北美的科学家仍然呼吁要加强对黑脉金斑蝶的保护。

埃尔罗萨利奥保护区,飞行在建筑之间的黑脉金斑蝶。埃尔罗萨利奥保护区,飞行在建筑之间的黑脉金斑蝶。|张辰亮张辰亮

研究显示,随着全球生境的恶化、栖息地的减少,黑脉金斑蝶的种群数量逐年在下降,也存在迁徙失败的风险。其中盗伐森林对黑脉金斑蝶影响最大,大量的原生针叶林被破坏,加上人类活动的干扰,都给黑脉金斑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此外,集约化农业生产也是另一大威胁,大量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减少了黑脉金斑蝶赖以生存的寄主——马利筋属植物的数量,蝴蝶也随之减少。还有研究表示,近些年,气候变化成为了迁飞型黑脉金斑蝶减少的重要因素:干旱限制了马利筋植物的生长并增加了灾难性野火的频率;极端温度引发了蝴蝶的过早迁徙——在它们的食物马利筋植物还没来得及生长的时候;此外,随着全球变暖,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能使马利筋属植物产生毒性较大的烯醇成分,这种成分是黑脉金斑蝶幼虫所不能耐受的,恶劣的天气已经杀死了数百万只蝴蝶。

种植了马利筋属植物的“蝴蝶园”。|三蝶纪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呼吁加强对栖息地的保护,减少对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尤其是在蝴蝶的繁殖季节。另外在道路旁多种植马利筋属植物为黑脉金斑蝶增加食物,或者是栽培小型的“蝴蝶园”,种植马利筋和蜜源植物来吸引黑脉金斑蝶,扩充它们的活动范围和数量,也能为延续这史诗一般的迁徙历程,尽一份绵薄之力。

IUCN 物种生存委员会主席 Jon Paul Rodríguez博士表示:“看到黑脉金斑蝶这一以迁徙闻名于世并具文化意义的蝴蝶面临灭绝的风险,真是令人悲哀。评估物种的灭绝风险为我们采取保护行动提供了基础,我们要尝试去保护这类物种,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伦敦动物学会研究员、 IUCN 物种生存委员会鳞翅目专家 Sophie Ledger 说:“我们正在与全球专家合作,去搞清楚包括蝴蝶在内的各类物种的生存状况。考虑到当前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至关重要的是,要在趁无法挽回之前去了解这些具有重要功能的、多样性的物种正在发生的事情。”

作者:三蝶纪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sns@guokr.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