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10.8°C-14.0°C
澳元 : 人民币=4.83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陈世英:就算活到最后三口气,我仍在创作

2022-05-18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陈世英

很难想象,面前这位气度不凡,谈吐儒雅的男人,儿时曾经当过制作塑料花的童工。他的故事传奇而励志,以至于让我们开始怀疑自己虚度了多少光阴,错失过多少机遇。他的拥趸尽是皇室成员和名人,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骄傲”,他就是顶级珠宝设计大师—陈世英。

不疯魔,不成活

“一般人喜欢在新年订下新计划,但我没有新年的观念。在创作的世界里,钟面上的12格不复存在,当下却是连绵无止。”刚步入2018年,我们就见到了陈世英,他没有参加任何社交活动,而是继续专注于案头上的设计工作,“可能已经存在10年、20年、30年的意念,把未完善的意念再改30次、40次、50次,不论年月,制心之处,始终如一。”陈世英的“如一之心”,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里,显得弥足珍贵。

命运给予了这个执着于珠宝设计的男人以回报,陈世英通过自己的作品,成为史上首位及唯一获邀参加《巴黎古董双年展》的华人珠宝艺术家。他也是诸多名人、明星的挚爱设计师,王菲那枚能够“站立”的婚戒,还有俄罗斯皇室成员为新婚太太定制的神秘礼物,都出自陈世英之手。

在欧美珠宝业巨头面前,陈世英则被称为“那个可怕的中国人”,因为看过他作品的女人几乎会对所有的奢侈大牌都会丧失兴趣。而什么样的设计、工艺,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它就是陈世英发明的世英切割(WallaceCut)切割技法。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陈世英在一次摄影展览里初次认识到“双重曝光”技术,双重曝光(DoubleExposure)是指在同一张底片上进行多次曝光,其神秘又让人难以言喻的视觉效果,让摄影爱好者沉迷其中。陈世英开始想象,能否用宝石雕刻造出同样的效果?“我对光的热爱在心里翻滚着,有如一个愈滚愈大的雪球。我到底要怎样做才能够捕捉光?”他在雕刻技术上反复尝试,失败了再重新来,力求达到与“双重曝光”类似的视觉效果。

1987年,陈世英终于在反复实践后,发明出世英切割技法,一种超越了三维的雕刻技术。

以陈世英的经典作品“女神”为例,从正面可以看到女神的五张脸,但事实上,陈世英在宝石的背面只雕刻了一张脸,其他四张脸完全是通过精算和切割制造出来的投射影像。这是一个三维阴雕作品,是逆向思维配合逆向雕刻运动而产生的幻相。简单来说,就是雕刻的时候,右即是左,左即是右,深即是浅,浅即是深。

WallaceChan桥涛弄影戒指

WallaceChanSunofSoul倾葵向日项链

梦想复杂,理想单纯

上世纪50年代,陈世英一家人从贫困的福建迁至香港,靠打零工维持生计。而陈家这个小男孩,也被安排做些重复性劳动,比如:卷纱线,或者组装廉价的塑料花。“我曾经做塑料花做到手指流血。”陈世英每做一袋塑料花,就能拿到10分钱。他至今仍记得,赚够15分钱就可以买两个菠萝包解馋。

1973年,在工场里学徒的陈世英,遇见了人生中的第一块孔雀石,被它变化多端的纹路所吸引,美丽而神秘的色彩令陈世英的内心跃跃欲试。那些色彩的漩涡从哪里来的?会再造出怎样的绚丽?陈世英追逐着瑰丽的宝石,仿佛跌进一个梦里。

在雕刻工场做了9个月学徒的陈世英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流水作业,决定离开师傅。从家人的角度看,他的决定令他们蒙羞,做工不过是求安稳、求温饱,还未满师就想自立门户,简直太大逆不道了。但对17岁的陈世英而言,天下之大,何患无路!“我对创作的热爱早早超越了我对温饱的追求。”陈世英踌躇满志地离开了带给他温饱的生计。

20岁的时候,陈世英常常会路经一间书店,他对此地好奇得不得了。“我从未接受过正式的教育,这令我对书本、学习和学校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陈世英看到在书店里的人,埋头在书本里,他们一定知识渊博,他们一定知道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陈世英想走进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但是,我不能。我怎么可以呢?我连N和M都分不清楚。”终于,在好奇得不能自已之际,陈世英推开了那间书店的大门。

艺术,从此植入陈世英的思想。“创作”而非“制作”,成为陈世英追求的新目标。

“我与创作的关系,可以说是轰轰烈烈,一头栽进去,义无反顾。”创作之时,陈世英每每都能达到“无我也无界,只剩下流动的意识,像打坐一样的状态”,每当进入这种无我的境界,陈世英以为只过了五分钟,其实已经过了五小时。天上一日,人间千年,大概就是形容这种“灵魂出窍”般的感受吧。

28岁,陈世英不顾家人的反对,移居澳门。为了做到令珠宝完美混搭紫檀和其他材质的境界,陈世英要求自己比化学家还要懂化学,比矿物学家还要懂金属。在他看来,学习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他曾经说过:“珠宝的大小是永无止境的,既然追求不到最好最大的话,不如去追求精神层次,展示珠宝里面的内涵,这是一个设计师应有的责任。”在澳门,专注的自学时光没有被辜负,陈世英开始散发出“天才设计师”的光芒。

最好的永远都是下一件

WallaceChan海洋妙舞耳环

传统的中国文化,总是会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一个人的成长、甚至社会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的发达,背后最重要的根源都是文化。从怎样去喝一口茶,到怎样去看一幅画,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动作都是文化的律动。

2012年,陈世英将一件名为《悟禅知翠》的翡翠作品送到“巴黎古董双年展”展出。一位先生走进他的展厅,问道:“陈先生,你看,这里所有的参展商都有着悠长的历史和强而有力的背景。你又有什么呢?”

陈世英答:“我有5000年。”

玉,在中国文化的演进中得以留存。当人们审视玉的复兴过程,可以看到它并非用一成不变去延续自己,而是通过不断成长、转化和求变,去博取新时代的瞩目。“为此,我创造了《悟禅知翠》,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纯洁和转变的生命。”陈世英自信地告诉我们,是文化给了设计师最后的滋养,但是,作为一个创作人,并不能满足于模仿历史。

陈世英想要创作一只既能承传历史传统,又能承载当代精神的玉蝉,以至到几百年之后,当人们再看这些玉蝉的时候,能从它的身上看到雕刻时期的年代痕迹。这是因为,当代是走在最前的时代,而设计师则是走在时代最前的人。

2017年9月,陈世英向世人展示了“裕世钻芳华”(AHeritageinBloom),这条被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钻石项链价值约200万美元。项链上镶有11551颗钻石,还带有玉石打造的蝴蝶和蝙蝠等陈世英喜欢的造型,总共383克拉;单是主钻就有104克拉。而这件作品,也有它的传奇经历。

WallaceChan真空妙有项链

当一些设计师还痴迷于“时尚”时,在陈世英看来,一个时代的风尚—它的永恒在于其不定期复兴的本质,它的短暂在于时刻变幻;能够走进时代的风尚叫时尚,能够走出时代的时尚叫经典。而这件“裕世钻芳华”,就是携带着古典基因,同时又闪耀出当代设计光彩的经典珠宝。

“变”是陈世英创作中一个周而复始的动作。在变中思变,在变中求变,在变中创变。当一件作品变到一个无可再变的地步时,陈世英才会停下来。被问及哪一件作品最能代表他的风格,陈世英笃定地说:“恐怕永远都是下一件—未完成的那一件。”

陈世英每天接触到的都是价值不菲的宝石,但令我们意外的是,他对衣食住行没有太多要求。很多陈世英这样的名仕,已经在世界宜居的城市,为自己购入房产,居住或度假,大家都说:“家之所在,心之所在。”(Homeiswheretheheartis.)但陈世英却告诉我们:“家之所在,创作之所在。”(Homeiswhereicancreate.)他的家就在工作的地方。陈世英对珠宝设计,有着近乎疯狂的痴迷与爱,他告诉我们:“哪怕是去到宇宙的尽处,只要能够创作,我的心也就安下来了。”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