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30日 5.6°C-8.0°C
澳元 : 人民币=4.86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父亲的两种行为,会让孩子感到自卑,他们却引以为傲而不自知

2022-01-13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关系到孩子的性格,人品,道德以及人生大事的诸多选择。

有人认为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参与度最高,所以后续无论出现了怎样的问题,承担者都理应是母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父亲的参与度虽然不及母亲,但他们仍旧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干扰。

在原生家庭中,父亲的一举一动,所思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塑造,某些不恰当的行为甚至会让孩子充满自卑感,内心的不安也会强化到最大程度。

父亲的两种行为,会让孩子感到自卑,他们却引以为傲而不自知 - 1

现如今人们都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由于工作太过忙碌,部分父亲根本没有时间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二者的交流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还有一些父亲信口开河,许下一些根本做不到的承诺。

孩子在一开始得到了父亲的承诺,心中必然充满着开心喜悦的情绪,可时间一长,他就会渐渐意识到这些承诺都不能作数。

对于父亲来说,这只不过是随口一言,可对孩子来说这却是一种隐性的伤害,从期待到失望,最终到彻底灰心,这个过程唯有孩子自己体会,父亲对此一无所知。

父亲的两种行为,会让孩子感到自卑,他们却引以为傲而不自知 - 2

这两种父亲极易培养出自卑的孩子,尽管父亲们认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并且还引以为傲,但孩子们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第1种,经常拒绝沟通的父亲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enjamin Bloom表示,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得到外界的良性反馈。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来自父母双方的认可与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渐渐封闭内心,不论遇到了委屈还是难过,他们都不会向父母倾诉,而是默默地将其消化掉。

不倾诉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内心足够坚强,孩子终究是孩子,如果遇到的阻碍过大,心中便会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父亲的两种行为,会让孩子感到自卑,他们却引以为傲而不自知 - 3

第2种,忽视孩子合理需求的父亲

奥地利心理学家Adler曾说道,自卑心理的出现,其实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不全面且不客观,一个人的内核如果强大,那么他便不需要从旁人的口中认同自己。

然而自卑的孩子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如果无法认知自己,就不得不做一些错误的或是过激的行为来引起旁人的注意。此时无论周围的人给出的反馈是好是坏,对孩子来说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大部分父亲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只会把矛盾推到孩子身上。不排除某些人时常自省,但改正自己的错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这件事需要漫长的过程。

父亲的两种行为,会让孩子感到自卑,他们却引以为傲而不自知 - 4

父亲该如何树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正确形象呢?

第1点,诚实的陪伴。人非圣人,很难不犯错,父亲虽然拥有着养育者的身份,但他也是第1次为人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再正常不过,可若是拿这一点来逃避责任,不愿意付出努力和真诚,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要想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最重要的是树立父亲的榜样,诚实的陪伴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后盾可依赖,与此同时,父亲也能身体力行的为孩子展示什么叫责任感。

父亲的两种行为,会让孩子感到自卑,他们却引以为傲而不自知 - 5

第2点,适时地交流。现在社会里有许多丧偶式家庭,母亲一个人带孩子,父亲忙于工作,几乎无法参与进孩子的教育。

这些父亲通常认为父爱深沉无言,不需要过多的表达,孩子也能明白。

然而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一定要和父母有足够多的交流,那些疏于沟通的家庭往往在多年以后才发现彼此的鸿沟已经深大,无法跨越。

父亲和孩子多多交流除了能让孩子塑造出优秀的品质,同时还拉近了父子关系,加深了彼此的羁绊。

父亲的两种行为,会让孩子感到自卑,他们却引以为傲而不自知 - 6

父亲切勿急切地在孩子心中建立虚假的形象,孩子虽然小,但他们的观察力却很敏锐,一旦谎言被戳穿,你的形象便会一落千丈,孩子也会失望厌倦,从而丧失安全感。

要想教育好孩子,应该先从自身做起,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的品质有问题,孩子必然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沾染上不良的习气,可若是父母严于律己,善良优秀,孩子也必然能学到优点。

不知道你们是如何看待父亲的这两种行为呢,一起在评论区下方讨论一下。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