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7日 10.6°C-12.7°C
澳元 : 人民币=4.83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心理学:那些从高空跳楼自杀的人,真的会在半空中后悔吗?

2022-01-01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2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些年来,我国的自杀率不断攀升,其中跳楼自杀的人数不在少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选择以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在半空中会产生后悔的想法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一旦选择从高楼之上一跃而下,是无法停止的,而且跳楼自杀的存活率是比较低的,所以,没有人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如果在跳楼的过程中突然后悔,却没有回头路的时候,自杀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心理学:那些从高空跳楼自杀的人,真的会在半空中后悔吗? - 1

想要回答这问题,一定要从导致自杀者产生自杀想法的原因说起,因为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想要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离开自己最爱的家人,人类任何决定的背后都是存在相应动机的,由这个动机推动人们的行为。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明了的让大家明晰自杀者的心理状态,我们详细的查询了相关书籍与文献资料,我国大部分心理学专家都将自杀分行为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现自杀动机,产生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形成自杀念头的阶段。

出现这种想法的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些对于个体能够产生致命打击的原因,当个体的心中出现了想要自杀的想法之后,后续再遇到的任何挫折和困难都会坚定其自杀的想法。

心理学:那些从高空跳楼自杀的人,真的会在半空中后悔吗? - 2

第二阶段,是自身产生矛盾冲突的阶段。人类的求生欲是基于本能出现的,当个体面对生与死的决断时,心中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生与死的观念在个体的内心之中不断纠缠,人们会陷入到底是想生还是想死的纠结之中,人们普遍会不断地制定自杀计划,但暂时不会采取真实的行动。

第三阶段,选择自杀方式。当人们进入这个阶段的时候,说明他在生活中受到了连续不断地打击,这些打击不断坚定着个体心中自我了结的想法,人们进入为自己选择结束生命的时间、地点、方式的阶段。

除了上述这种自杀阶段论以外,还有一种冲动自杀,个体遭受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在短时间内产生自杀的想法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自杀过程极短。

心理学:那些从高空跳楼自杀的人,真的会在半空中后悔吗? - 3

因此,不同个体在自杀前也有着不同的心理过程,需要根据具体案例,具体分析。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会导致人们产生舍弃生命的想法?

第一、经受巨大打击和无法承受的挫折,沉浸于悲伤之中的人容易产生自杀的想法。

这种情况一般包括失去自己的爱人,公司破产,考试屡屡失利等,当人们遭受到无法承受的打击之时,心态会逐渐崩溃,沉浸于悲伤之中。

且生活中的一切都无法使其乐观起来,从此人生失去色彩,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生活只会使自己痛苦无比,随即自杀的念头就会逐渐产生。

心理学:那些从高空跳楼自杀的人,真的会在半空中后悔吗? - 4

但是,这种自杀念头属于冲动式自杀,只要没有当即实施,人们就会逐渐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回正常状态,重新拾起对生活的希望,回归理智,放弃自杀的念头。

第二、想要通过自杀的方式自我解脱。

这类人的心理可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等,他们无时无刻都在承受疾病的折磨。

发病时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心理上和生理上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这时,他们会产生通过自杀的方式实现自我解脱。

心理学:那些从高空跳楼自杀的人,真的会在半空中后悔吗? - 5

这类人的自杀念头是比较难消除的,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死亡远比活着更加轻松,除非当事人自己在心里彻底摒弃自杀的想法,不然,即使一次自杀不成功,他们也会想更多的办法进行第二次自杀,第三次自杀。

第三、宣泄负面情绪,企图给他人造成心理负担。

这类人的内心较为极端,他们想要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他人,让他人的内心之中产生巨大的痛苦。

他们内心之中的负面想法不断累积,没有发泄的出口,逐渐累积,最终在其心中产生我本来就不该存在的想法,想用自杀的方式证明自己是对的,有点“以死明志”的意思。

心理学:那些从高空跳楼自杀的人,真的会在半空中后悔吗? - 6

但殊不知这种发泄情绪的方式是极为幼稚的,最后受到伤害的除了自己,就是真正爱自己的人。

因此,实际上我们来讨论跳楼的过程中自杀者是否会产生后悔的想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真正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当个体心中产生负面情绪时,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应对。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2)
FCCP
FCCP 2022-02-07 回复
党内很多被跳楼“自杀”!
tokie
tokie 2022-01-29 回复
从前路途远,车马急。无火车,无卧轨自杀。无高楼,无跳楼自杀。从前绿水青山河清澈,故跳河自尽者众多。从前鼠辈多,鼠药多,故服毒自尽不失为选项之一。从前无保险一说,自杀者心意已决,义无反顾。现如今骗保者众多,网红刷流量如过江之鲫,故自杀失手半途反悔实属可能。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