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7日 12.1°C-17.8°C
澳元 : 人民币=4.85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15岁孩子患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家长该如何自救?

2021-12-21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15岁孩子患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家长该如何自救? - 1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

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

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

01

一位妈妈的无助:即将中考,孩子病了

周末听一档情感类热线节目,一位声音低沉的妈妈打来热线求助:孩子今年15岁,上初三,12月份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查出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平常孩子会比较容易烦躁,遇到不会做的题的时候表现比较痛苦,晚上睡不好。六月份马上要中考了,不知道现在孩子该休学还是继续学习参加中考。

主持人问:有没有找到病因,孩子妈妈说:因为学校管得太严了,孩子一直不太喜欢这个学校。

主持人建议暂时休学,离开容易让他焦虑的环境,在家里营造轻松舒适的环境,家长尽量不要再提学习,药物加心理疏导一起进行,健康是第一位的,学习可以先放下。

02

新时代的父母,变成了最焦虑的父母

在这通求助电话中,这位妈妈还没有发现自身的问题有多严重。虽然这位妈妈把孩子的病因归结于孩子对学校的厌恶和抗拒,但我觉得家庭环境、父母对于孩子的过高要求和过度关注,也是孩子生病的原因,孩子都这么严重了,居然还在想要不要继续让孩子参加中考。曾经在一档教育类节目中听到一段话,感受良多。

“在如何教育孩子这门学科里,70后80后从他们父母身上借鉴不到任何经验,他们的孩子生长在一个不缺吃穿,物质丰富,选择多样化的时代。70后80后小时候需要更多是物质满足,90后00后需要的更多是精神满足…”

中国社会在过去30年中经济发展飞速,新一代父母对于教育有了崭新的认识,传统的价值观和教育经验不能给我们有力的支持。新旧观念开始打架,造成了我们这一代的父母特别焦虑。

现在的孩子,好吃的爱吃的、新衣服、新玩具已经是“家常便饭”,物质满足成为了最基本的满足。

不愁吃喝的孩子,他们没有目标感,他们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努力的目标又是什么?

父母努力打拼下名校附近的一套学区房,或者为孩子凑出一笔高额的择校费,能让孩子上所谓的名校似乎成了父母认为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上好大学,焦虑的父母们穿梭于各种校外辅导班中,花大把的金钱报各种课外班,花大把的时间接送孩子去各种课外班。

父母累,孩子苦,谁都不轻松。

03

芬兰的教育理念,启发了我们什么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有一集周轶君去探访芬兰的小学。作为全球幸福指数排名第一和全球贫富差距最小的发达国家,芬兰有着和我国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芬兰以快乐教育闻名。

15岁孩子患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家长该如何自救? - 2

芬兰的小学生不需要考试,不需要评比。管理者们有意识地避免竞争,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教育带来的乐趣,而不必疲于应付考试。

老师在学校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每个人都一样好,没有最好的”。芬兰人相信,由于学习不是为了竞争和攀比,所以更容易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当芬兰的孩子不喜欢某个学科时,老师从不觉得是孩子有问题,而是觉得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即使学生所有学科都不擅长,老师会不断鼓励他们发现自身的力量。因为芬兰人相信“你小时候是如何被对待的,长大了你就会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和其他人”。

如果问芬兰家长,“芬兰哪所学校最好”。他们会回答:“离家最近的那一所”。同此同时,芬兰家长不会为孩子安排所谓的未来,所以“陪孩子做作业这种事在芬兰从来不存在”,重视和孩子之间的边界和空间是芬兰家长的信条。

15岁孩子患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家长该如何自救? - 3

学校的教育导向侧重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力,学生在学校可以学不到知识,但是要学到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学会与人相处。

04

中国教育:无处不在的竞争法则

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强的竞争色彩,竞争法则已涉及各个领域。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就开始上各种辅导班,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生活里的时间都被强行地挤压与规范化。一出校门孩子们就马上被家长送进各种辅导班。不进班怎么办?孩子将来命运没法预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着毫无出路。在无所不在的竞争法则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才能胜出。

竞争意味着什么?每时每刻都要赢,每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标准系统里和其他每一个人做出区分。我们必须跟每个人都不同。

越让孩子提早进入一个残酷的竞争世界里,孩子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资源换来的。

所以,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都会是你的“瘾”,那就像吸大麻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让人时时处在崩溃的边缘。

05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找回孩子朴素的内心

卢梭说得好,人类正因为从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有救。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生活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摧残孩子幼小的心灵。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到中学,再到大学,十几年的学习中,如果孩子一直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孩子们还如何保持对知识的纯真兴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持久热爱?

北大教授渠敬东说: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读懂萨特,加缪或卡夫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表面化的世界里,可他们很难读懂像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这些人的作品了,因为教育及其环境,无法为他们展现一种博大的世界和胸怀。

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留住孩子们单纯朴素的心,让他有能力去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

其实,这通妈妈的求助电话只是我们身边无数个焦虑的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最希望孩子得到的就是健康与快乐。但目前的社会中,孩子因为身心健康问题完不成学业或者自杀轻生的案例比比皆是。

15岁孩子患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家长该如何自救? - 4

一颗种子到底能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主要看土壤、空气、养护方式。

一个孩子,他的土壤就是家庭环境,空气是外围环境,养护方式就看父母持怎样的教育观念。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是在每一次的竞争中,“赢”的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在生命中真正得到喜悦,并享受喜悦。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