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8日 11.3°C-14.0°C
澳元 : 人民币=4.83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2018-02-21 来源: 李硕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1

D9(T4c)烽燧近照,它不在长城线上,而在长城末端“臂弯”之内,居高临下俯瞰整个榆树泉湖盆,肯定是汉长城军事体系的一个监控和指挥中心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

汉武帝时修筑的夯土长城绵延三千里,将河西走廊纳入怀中。到最西北端,它做了一个小小的鱼钩形迂回,包裹住了敦煌——汉王朝最西端的城市,祁连山雪水滋养的一片小小绿洲。

离开敦煌城向西,就进入了蓝灰色碎石子覆盖的荒凉戈壁。纯黑色的石山如巨型煤堆矗立远方,间或有一丛芦苇出现在视野中。如洪荒时代的寂静,天边却有条细细的白线,一直延伸往天尽头,那是长城,汉人称之为“塞”——这是我们今天想象的复原,到20世纪初,斯坦因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汉代长城和烽燧外侧都涂白石灰,有些沙埋未经风蚀的汉长城仍保留这种残迹。伴随着斯坦因探险著作的出版,封存在沙海中2000多年的汉长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每隔两三公里,长城上就会有一座烽燧,它是土坯夹芦苇建成的高台,用来瞭望和用烟火传递信息。每座烽燧之下,都有几间土坯小屋,住着十几名士兵,他们的长官是“燧长”。士兵们的武器装备,每月领取的军粮,长城线外发现的敌情或异常动向,都被燧长的毛笔记录在木牍上。还有上级传达来的各种公文,从朝廷诏书到本地长官的训令。铁打的长城流水的兵,过时的文牍往往被扔进垃圾坑。干燥的沙漠环境使很多木牍保存了下来,直到被发掘出土、释读,犹如打开了一只储存2000多年前人信息的邮筒。

敦煌外侧的汉长城长达上百公里,它的最高长官是“玉门都尉”,驻地可能在今天玉门关景区附近,下辖两位“侯官”:玉门侯官,管辖东段长城;大煎都侯官,管辖西段长城,各烽燧的士兵和燧长都听命于侯官。这个“侯”是汉字本意,字形是岗亭里面有一支箭,意思是守卫、警戒。

所以,接待过众多游客的玉门关景区并非汉长城的最西端,它还向西延伸了上百里,最终停止在一片布满盐碱沼泽的巨大湿地,今天叫“榆树泉湖盆”。此外,还有一系列孤立的烽燧探出了长城线之外,分布在去往西域的道路上,它们是汉长城向沙海伸出的触角,也隶属大煎都侯官。

汉长城的这些细节信息,都没有被史书记载,只有近代以来的考古和出土简牍才能提供。

防守长城最西端的大煎都侯官军营在哪里?以前一直未能找到。居延汉长城比敦煌保存得更好,根据那里的经验,侯官军营都是一座边长百米左右的方形小城,汉简里称为“障”,意思是小城,陈梦家已经写文章讨论过居延的障城。但在敦煌,玉门和大煎都这两位侯官的营地似乎都还没有发现。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2

汉长城的真正尽头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3

1907年,斯坦因考察敦煌汉长城时,在最西段发现了三个城址。他的描述是:

从T4a所在的黏土台地脚下起,长城线走向相当清楚,就像是一道4英尺高的狭窄的土丘,穿过一片长满芦苇的平地。……几乎就在T4a和T4b连线的中点上,长城边上有一处堡垒式的遗址,长约250码,高出地面近15英尺。它面向正西,隆起线虽然并不直,而且还高低不平,但是一看就知道是人工建筑。紧挨着这处遗址的南面,还有一处面向正东、长约400码的遗址。北面还有另一处面向正东、长约280码的遗址。也就是说,后两处遗址是相互平行的。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4

标注有T4a、T4b、T4c 烽燧及“西端雅丹”、小城的卫星照片

T4a和T4b,是斯坦因给汉长城最西边两座烽燧的编号。但是,今天的卫星地图上,已经完全看不到斯坦因描述的三座城址了。但还有新的发现。长城在向西抵达D10烽燧(这是甘肃文物部门的编号,斯坦因编号是T4a)之后,又转头向南,经过两公里后,终止于一座高大雅丹(我叫它“西端雅丹”),这里才是汉长城的真正尽头。雅丹东侧有一个小型湖泊,湖泊南边,有一座方方正正的小城遗址,边长约百米。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5

卫星照片,图中湖泊位于“西端雅丹”东侧,湖泊南边,有一座方方正正的小城遗址,边长约百米

这座小城,斯坦因和后来的考古学者都没有发现,长城考古地图上也没有标注。从它的方位和规模来看,就是大煎都侯官的“障”城。这里是汉长城最西端的开口处,背靠戈壁,面对着方圆数十公里榆树泉湖盆,里面主要是沙地,点缀着盐碱水洼和芦苇荡,卫星地图中深色的都是芦苇。显然,这座小城的守军不仅要防卫长城的入口,还要控制这片有水草的大型湿地,以及通往西域的道路。长城线之外那些零星的烽燧,就是为了警戒这片湿地和西域之路。

已经出土的汉简中,有些记载了关于大煎都侯障城的信息,这些简牍多属于西汉后期到王莽时期。其中提到“大煎都侯障近于西域”;曾经有上千名匈奴骑士出现在芦苇湿地中,还抵达了障城之下,简文残缺,看不出这是一场战争还是贸易;王莽时期曾对不服从的西域小国进行过一次远征,从朝廷禁军“五校”中抽调的部队加入了河西驻军,一起远征西域,他们发回的报告称,已经和西域老盟友乌孙取得了联系,准备把乌孙首领的子女送到大煎都侯官的障城来,也许兼有拉拢和人质的意味;还有一位可能来自内地某郡的公差,到这里被小吏刁难,也许是缺了某些旅行证件,只好滞留在障城中,他给本地军政长官写了一封求助文书。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6

在“西端雅丹”上向北眺望,隐隐可见长城痕迹

在小城的西南方两公里处,深色芦苇丛中,还有一处人工痕迹,它边长近200米,比小城的轮廓线更细,形状笔直,只能属于人工产物。但它的总体形状有些不规则,像是三四个梯形拼接起来的造型;它的北侧更有密集的狭长物体,让人联想起公墓之类。

我叫这处地点为 “不明痕迹”,它在历史文献和考古报告里也找不到线索。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2

长城末端的监控指挥中心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3

卫星地图上看到了这些未经著录的城址和遗迹,我还想到实地去看看。2012年的初冬季节,我到了敦煌。

汉长城西端现在的名字叫“马迷兔”,在敦煌城西100多公里,和古代的大煎都一样,都是不知道来历的词。问了几个出租车司机,都说去不了马迷兔,那里不光是无人区,也是自然保护区,很少有人能进去。于是找到保护区管理局,简单说了一下来意,负责人居然说可以,让办公室给我开通行证,这通行证编号才到60,看来进去过的人真不多。

马迷兔一带属于保护区的玉门关管护站,有个办公大院子,离玉门关景区不太远。他们有偿提供越野车和司机,带我去戈壁里找那座城址。

开始我以为很容易,没想到居然用了3天时间,因为开始和司机的交流有点误会,他以为我要找长城和烽燧;后面我们开始用GPS定位仪,但都不太会用,而且犯了低级错误,把百位的经纬度数输入到了六十进位的定位仪里边……最后我住到了管护站宿舍里,晚上一起大锅揪面片,俨然回到了汉代长城戍卒的生活。

汽车先驶过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滩,进入榆树泉湖盆,我们在怪异的黄土雅丹之间穿行,驶过沙丘、盐碱滩、盐水坑和芦苇荡,除了偶尔见到的野骆驼脚印和粪便,没有任何活的生物,更找不到卫星照片上的那座城。很奇怪的是,数十公里内,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天尽头总有一座雅丹,它上面顶着一座凸起的烽燧,无声地看着我们。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9

在D9烽燧上眺望“西端雅丹”与小型湖泊

那座雅丹,就是管护站人口中的“马迷兔”地标,几条巡逻道路在它下面交汇,我们曾经多次驱车经过,也曾爬到雅丹上面细看烽燧,烽燧用土坯和芦苇、灌木枝一层层交替垒成,经过2000多年,芦苇、灌木依然像刚刚被砌进去时一样。不过在卫星地图上,这个雅丹和烽燧都很不起眼;小城和旁边的雅丹在卫星地图上很明显,但实地就是找不到。垂直和水平视角确实差别很大。

矫正了GPS读数之后,参照长城考古地图和卫星照片,我确定这就是斯坦因著录的T4c烽燧,甘肃文物部门的编号是D9。它不在长城线上,而是在长城末端“臂弯”之内,居高临下俯瞰整个榆树泉湖盆,肯定是汉长城军事体系的一个监控和指挥中心。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2

长城最西端的军事体系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3

站在马迷兔中心雅丹上,背靠D9(T4c)烽燧。远方(西边)那座雅丹下面有个小湖,那边就是小城的方位。

确认了D9(T4c)烽燧之后,我在最后一天找到了小城所在地,这里芦苇荡过于茂盛,汽车无法驶入,只能徒步艰难进入。由于涌出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地表都是板结的盐碱土,已经很难看到城墙的残存了。徒步去往“不明痕迹”处也比较困难,除了芦苇、灌木丛,还有较多盐碱水坑,但冬天比夏天更干燥。最终抵达时,发现是茂盛的芦苇荡,里面还有盐水洼,无法进入。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12

近看“不明痕迹”,从南向北,它位于一片深色芦苇丛中,边长近200米,比小城的轮廓线更细,总体形状有些不规则,像是三四个梯形拼接起来的造型;它的北侧更有密集的狭长物体,让人联想起公墓之类

斯坦因1907年考察敦煌汉长城时,曾经在“西端雅丹”上面宿营,但他没有发现雅丹下面的小城,也没有发现稍远处的“不明痕迹”;他记录的T4a和T4b之间的三座城址,今天已经完全看不到了,斯坦因的长城考察地图里也没有标注这三座城址。这确实有点不好解释,难道是他在整理原始记录时搞错了方向和烽燧编号?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13

汉长城最西端卫星照片,这些长城、烽燧、障城(军营)是一个完整防御体系

把卫星照片和实地所见结合起来,对长城最西端的军事体系能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这些长城、烽燧、障城(军营)是一个完整防御体系,其中的D9(T4c)烽燧处于中枢地位,因为它能观察的范围最大,它发出的命令也有最大的接收范围。它处在长城线的保护之内,又俯瞰着长城外的整个湖盆,可以观察湖盆中的动向,接收长城线外烽燧的信号,再通过烽火、旗语等给小城(大煎都障)里的军队发布指令。斯坦因已经发现了这一点:

从刚刚提到的烽燧T4c来看,我清楚地认识到,当初人们对这里的防御极为重视……烽燧位于高处周围洼地120英尺、侵蚀严重的黏土台地顶部西端……在我看来,建T4c除了拱卫T4a和T4b屏障南面地区外,不可能再有其他目的……从T5发出的烽火等信号,T4c和T4b都可以同样看得很清楚。因此,T4c建在长城线后面肯定是针对其他什么目标,而且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目标。

把这里以及T4a与T4b之间的长城以南地区的各种情况考虑进去之后,我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即我现在面对的是一座早期边防堡垒,而且这里又正好是楼兰道向西走向关外头的地点。这里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一片高地脚下,表面上沙漠植被丰富,因此不缺牧草和柴火,还可以避开猖狂的北风,只要愿挖井,水也不成问题。

在这里设立一个大型兵站的必要性在于,长城最西端明显暴露在外的一角必须得到切实的防卫。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恐怕在于,这里是中央集权控制的范围内最后一个能够长期住人的地方。对于出关前往楼兰和西域的中国军队和使节来说,这是最后的歇脚地,对于那些还能回得来的幸运儿来说,这里是进入关里头的第一站。因此,对于穿越罗布沙漠艰苦卓绝的长途旅行而言,这个兵站起到了补给站、桥头堡的作用。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2

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3

敦煌出土的汉简里,有“大煎都燧”的记录,说明大煎都障城附近还应该有一座烽燧,D9(T4c)烽燧最适合这个条件。此外,汉简中还提及有一座“大煎都亭”,亭在内地是基层交通、治安机构,汉高祖刘邦在秦朝就是亭长。边地的亭还要承担邮政和官方招待所的作用,汉武帝以来,去往西域的使者、和亲的公主,以及来自西域列国的贡使,都曾在这个大煎都亭住宿。在汉简中还有“三里亭”字样,这可能是大煎都亭的别名,因为它可能在大煎都烽燧之下,距离障城三华里左右,简书说三里亭以东都是砂石地面,需要挖井十五丈才有水,这也符合当地地貌,这以西则都是相对潮湿的湖盆洼地。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16

D9(T4c)烽燧近照,D9烽燧处于中枢地位,处在长城线的保护之内,又俯瞰着长城外的整个湖盆,因为它能观察的范围最大,它发出的命令也有最大的接收范围

在长城外侧还有“天田”,就是在一些通往淡水洼和芦苇荡的要地,戍兵们选择背风的细沙地,做好记号和编号,用来观测陌生人的足迹。别管是匈奴骑兵还是什么人,走过漫长的戈壁沙漠来到这里时,肯定先要奔向水洼,这是最方便的观测方式。定期查看“天田”的记录,也是烽燧文书的一部分。在近代,当俄国人推进到哈萨克大草原时,堡垒的戍兵也有类似的观察办法:由于草原上不易留下足迹,俄国士兵就把细树枝呈弓形两头插入土中,定期查看是否有树枝倒伏,以及倒伏的方向,就能判断通过者的去向。

最后,还有关于“不明痕迹”的一点猜测。它轮廓笔直,又比城墙细,很可能是某个临时性军营的遗迹。《史记》载李广利出征大宛,失败而归,汉武帝震怒,禁止李广利残兵进入玉门关,“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结合现在发现的长城最西端形势,李广利部应当是不敢进入长城线和大煎都障城防线,只好在湖盆中安营定居下来,这里有水源,植被丰茂,相对适合生活。罗新的论文《墨山国之路》曾推测,李广利败兵应当驻扎在榆树泉盆地内,当时尚未发现不明痕迹和大煎都障城址,现在的发现和史书恰好能对应。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17

长按图片,支持国历君

注: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抓取,欢迎转发朋友圈。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18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19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20

地理 | 汉长城最西端之锁:曾是李广利败兵的驻扎之所? - 21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