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6.7°C-10.6°C
澳元 : 人民币=4.83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由近期两起国际仲裁案透视代币交易所合规危机(图)

2021-11-05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从目前针对币安等代币交易所的诉讼、仲裁等看,投资者仍寄希望于现实而非虚拟世界的法律规则保障自身权利。

由近期两起国际仲裁案透视代币交易所合规危机(图) - 1

近两个月来,两起由加密数字资产投资者提起的国际仲裁案直击代币交易所的合规盲点。这两起仲裁案分别是由将近700个投资者于2021年8月在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向币安交易所发起的集体仲裁,以及2021年10月一起由匿名欧洲投资者在国际商会仲裁院(ICC)向币安交易所提起的仲裁,其争议标的更高达1.4亿美元。

这两起仲裁有很多共同点,例如均由币安的注册用户发起,都是针对币安的账户清算或锁定功能运行失误所引起的用户损失,普遍基于投资平台协议中的违约以启动相应仲裁条款等,因而受到了投资以及法律界的普遍关注。

币安等代币交易所的加密衍生品几乎与传统金融市场中的股票、商品或指数性质相同,只是基础金融资产是加密货币。

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由于加密货币价值的高波动性,加密衍生品交易可能特别危险。例如在上述两起仲裁案件中,由于平台突然关闭或者平台账号自动交易模式设计不当迫使投资者违背自己的利益大量出售特定的代币等,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投资者带来灾难性后果。

当然这些纠纷不局限于数字资产交易所,在传统证券交易市场也时有见到,例如中国消费者较为熟悉的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就由于其产品设计漏洞造成投资巨额损失而险些引发大型集体诉讼。然而相比于体系严密的传统证券市场交易,加密货币交易所由于其去中心化的市场结构不完全受任何法域监管,令投资者追偿具有更典型的法律不确定性。

数字资产的跨境监管:从监管逐底到监管竞争

由于缺乏统一的国际监管框架,对于加密数字资产交易的监管仍然存在监管逐底(race to the bottom)的问题。由于监管逐底现象的存在,视加密资产交易有利可图的国家均试图降低监管门槛,吸引企业进入其管辖范围,造成全球监管门槛的逐步下降。有研究表明,最初开放加密数字资产交易的司法辖区和国际税务洼地具有高度重合性,不少曾经的国际免税天堂例如马耳他、百慕大、开曼群岛、塞舌尔、泽西、爱尔兰等司法辖区都争先恐后的立法欢迎加密货币资产交易,令法域竞争逐渐激烈。然而,由于跨境金融犯罪的全球性,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诸如美国、英国以及中国等都对数字资产交易进行严格监管,不仅中国在2021年早些时候对加密货币资产的交易进行了全面禁止,币安交易所也由于一直未能符合美国证监会的特殊代币合规要求,至今不能向美国境内的投资者开放。随着美国对于加密资产交易的监管框架逐步成型,不少国家也开始效仿美国加强其对加密资产特别是加密资产交易所的监管。欧盟就希望重新全面规范数字资产行业,一些全欧洲范围的举措已经在进行中,最新提议的全面“加密资产市场”(MiCA)法案将为加密发行商和服务提供商创建欧盟级别的许可框架。这一系列举措令币安、火币等加密货币交易所面临的来自全球监管与合规压力与日俱增。从2021年5月中旬币安已面临美国司法部和税务局调查;2021年6月下旬起,很多国家开始陆续发表声明,以币安未遵循该国法规为由,禁止币安在该国进行相关产品服务,而币安更是在不少司法辖区面临接连的集体诉讼,可谓腹背受敌。

通常的监管理论认为,有效的投资保护制度能够增强投资者信心,从而吸引投资者进行稳定的投资和商业活动。美国具有繁杂庞大的证券和金融监管体系,却并不妨碍美国作为全世界最活跃且有效的资本市场。然而这种理论是否能用于理解加密数字资产的监管,仍存在着较多未知数。提倡监管者认为即使在一个高度去中心化的环境中,监管仍然会为加密资产交易带来益处。尤其是在像美国这种金融体系受到高度监管的国家中,更完善的监管体系将造福数字资产交易所和其他涉及数字资产的区块链平台。监管合规提高了数字资产的主流应用率和交易所的使用率,将有利于类似Libra的“稳定币”项目,而监管和合规程序的缺失则阻碍着部分代币和代币交易所的发展。

部分基于交易量的早期研究似乎已经印证了类似观点,例如在一篇2020发表于Financial Research Letters的论文中,Nicola Borri和他的合作者就通过观测中国对于比特币交易的司法禁令对于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影响,观测到禁令颁布后比特币实际交易量和相对比特币价格的大幅增长。沃顿商学院的商业伦理教授Brian Feinstein和Kevin Werbach的研究也支持类似结论。当然这些早期研究通常不具有太多的说服力,同时也能引起多方的不同解读。另外,对监管持反对态度的人士则坚持认为币安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数字交易市场,其交易量远大于很多成立更早、在合规上更为谨慎的交易所,具有等于或者高于1000亿美元的日交易额。他们认为这种与传统证券市场监管的反差可能与加密资产投资者的本身特质有关系。与传统投资者相比,加密资产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可能更高,在个性上具有更强大的冒险家潜质,因而对于适当监管所带来的益处较为不敏感。过分强调对于加密货币的监管将令这些活跃的投资者另觅他所。

代币交易所的明天:另辟蹊径还是并入主流?

然而对于币安等代币交易所来说,这种理论争议意义不大,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对于不同司法辖区的要求和投资者的各种法律诉求做出及时回应,以保障自己在用户中的可信赖程度以及仍然高额的交易量。事实上,在币安深陷合规漩涡的同时,另一全球主要的加密货币交易所、总部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的CoinBase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且创下了高达850亿美金的新的估值记录。除了CoinBase之外,总部位于旧金山的Kraken 也在美国怀俄明州获得了受监管的银行执照,目前也在积极准备上市。

以CoinBase为代表的这类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合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并入主流的合规路径也可能为币安等仍然游离于制度之外的交易所创造一种新的合规思路。他们开始盼望能够获得美国监管机构的认可,从而更容易吸引对冲基金、家族办公室和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支持。但随着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一步步采取合规措施,他们必须做出更多妥协,在架构上模仿传统金融机构,包括设立更加严密的内部风控机制、行业组织团队以及加强相关监管合规,这也让他们的运营成本变得越来越昂贵,创新乏力。同时,登陆诸如纳斯达克这样的传统证券市场也迫使数字货币交易面对更高透明度所带来的压力,而任何操作不当都有可能因为未能保护股东权益或者商业欺诈而遭受法律纠纷,不堪其扰。

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监管司法辖区和研究者似乎都在向世界兜售这样一种观点,即加强对加密货币的监管不仅不会损害交易量和价格,反而监管机构在清除市场上的非法活动时还有助于降低加密货币价格,从而为真正的投资者提供更安全的环境,促进创新。然而建立以区块链、去中心化为核心的数字货币系统的初衷是为了让数字货币交易所代替传统交易所在金融市场中的角色,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又能避开传统银行垄断,构建一个少受或者不受监管约束的自治体系。靠拢金融和监管机构背离了加密资产爱好者的初心。

然而无论币安是否追寻CoinBase脚步选择传统金融和监管机构为其背书,从目前针对币安等代币交易所的诉讼、仲裁等看,投资者仍寄希望于现实而非虚拟世界的法律规则保障自身权利,以便最大可能性地减低由于市场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金钱损失。而法律界此前同样看好的基于自我治理、P2P网络、区块链、智慧合同等去中心化争议的解决机制也并未能成为投资者的主流维权选项,虚拟世界的自治规则仍无法逃离传统法域监管,建立有效制约各方的系统性平衡。当然,理想主义者从技术和实践的角度出发,仍希望在争议解决的范畴内引入类似“链上执行”等机制从而无需诉诸于传统的执法手段,例如国家法院,为重构区别于传统法域的去中心化复式(pluralist)法律结构留有一丝希望。虽然我们都知道币安仲裁似乎不太可能以执行任何类型的链上机制而告终,而币安合规之路的终点也很有可能是寻求上市,然而当创新被现实世界的规则再一次整合,必有一部分未来主义者会义无反顾的冲向下一个高度自治的社区设计实验。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