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1日 7.9°C-11.3°C
澳元 : 人民币=4.83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特朗普的2000亿 或改变了中国社会心态(图)

2018-06-21 来源: 多维新闻 原文链接 评论1条

特朗普的2000亿 或改变了中国社会心态(图) - 1

最近几日,中美贸易战骤然升温,中美双方不仅祭出最大杀招,国内社会民族情绪也被推上高潮。而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传播,似乎也在重新塑造着中国近期的社会心态。

6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声明称,考虑对额外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并表示如果中国再次出台对等制裁措施,还将考虑再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税。

其实,对于中美贸易战,中国内部据说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主张,温和派和强硬派。温和派认为,中国不能打贸易战,在科技教育等综合实力上,中国与欧美还有很大差距,中国要学会忍耐,要学习美国几十年,要打贸易战必输,前景不堪设想,甚至会引发中国经济总崩溃。强硬派则认为,中国要以硬还硬,要有“以战止和”的勇气和反制特朗普的手段,以中国政府官员和前官员为主体。

从中美贸易争端一开始,中国政府虽也强硬回击美国制裁,但在表态上是相对比较温和克制,仍然强调中国会积极扩大开放。总体上说,在一种比较温和的反击立场。

但民间和社会的舆论反映却一直比较激烈,具有较强的民粹式的民族主义情绪,令人担忧。比如:“要打贸易战,中国奉陪到底”,“美国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000亿美元吓唬谁呢?中国不是吓大的”,“从美国贸易战看其霸权嘴脸”,“如果美方任性妄为,中方将依然亮剑”,“美国止损的唯一出路是悬崖勒马”,“就要是打在美方利益的七寸”,“中国打的是一场贸易自卫反击战”……诸如此类充满民粹式的民族主义论调比比皆是。

国内对这种民粹主义论调的批评也不在少数。比如有人批评,针对美国的无理打压,采取一种理性的强硬反击姿态无可厚非,但社会舆论中弥漫的民粹情绪表达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这类论调和用语不仅语言极为中国化,简直就是中国的方言,很难被世界其他国家听懂,更别提争取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理解。因此,中国内地的很多声讨不过是在向国内的民众宣泄一种民族主义情绪。还有人批评,这种缺乏理性的民粹情绪,并不能把中国的现实处境和近些年的经济体制向外界解释清楚,也没有体现出对国际经济规则的尊重和坚持,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反而给国际造成一种感情用事的印象。如此,即便那些反对美国贸易保护立场的国家,也很难认同中国的这种感情用事的立场,如何与中国站在同一阵营。

但排除情绪因素,不同立场的倾向却是普遍存在的。在中国官媒之间也曾对此进行过争论。比如官媒对中兴事件的一次争论中的不同态度。6月初,美国与中兴达成和解,中兴一度被认为起死回生。但就在这个时候。中国某官媒在总结中兴事件教训的时候,暗批中兴及部分国企是“巨婴”,在国际竞争中不遵守国际规则,理应受到处罚。该评论受到国内媒体的广泛转发,但却受到环球时报某主编的批驳,认为中兴完全是美国打压中国的牺牲品,讽刺该官媒评论是迎合美国,是给美国“装孙子”。该主编的评论引起轩然大波,受到很多人批评。可以看出,即便中美贸易战激斗正酣,跳出民族主义情绪看贸易战的观点还是很受欢迎。

但随着美国对中国制裁的进一步加码,推动了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升温,客观上强化了中国国内的社会团结,似乎扭转了国内的社会心态。比如之前批评中国企业不要当“巨婴”的官媒,开始批评特朗普的2000亿美元贸易制裁乃是赤裸裸的“贸易恐怖主义”,讽其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霸主心态,是用贸易关税这根大棒来当开路先锋,维护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绝对霸主地位,号召国际社会共同抵制,毫不退让,打赢这场贸易领域的“反恐之战“。而民间一些原本对民族主义不太认同的人,在情感上也产生了某些认同。

此次中国商务部的声明也表现出理性而强硬的姿态,“美方在推出500亿美元征税清单之后,又变本加厉,威胁将制定2000亿美元征税清单。这种极限施压和讹诈的做法,背离双方多次磋商共识,也令国际社会十分失望。如果美方失去理性、出台清单,中方将不得不采取数量型和质量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做出强有力反制”。

美国的制裁下,中国国内社会心态受到民族主义的激励,不仅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在贸易战上的强硬立场,或也对十九大后国内的分歧实现了某种弥合。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
闻人傲白
闻人傲白 2018-09-05 回复
怎么了?怕穷吗?我们又不是没穷过。现在社会主流是80后。都是改革开放过来的那一代。顶梁柱是70后。最穷最困难的一代。都是穷过来的。怕什么?最困难时候我们13亿人口也照样过得风生水起。认怂就能解决问题?谁能保证美国不会变本加厉?我们变得富裕也才不过10年内的事情。如果能把国内那些不思进取的毛病改掉。不是一件坏事。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